方明傑
反思現今香港教會文化,立刻想起了盧雲-「向下的移動」這本書。這小小的書,卻極具批判性,對我的影響很大。文中提到「我們的整個生活方式,都架構在攀爬那把通往成功的階梯上」、「我們身處在一個有功效、引人注目和有權勢的時代」、我們遇見的試探有三種:被試探要「有功效」、「引人注目」、「有權勢」。
盧雲說得真有見地、獨具慧眼,耶穌所走的足跡,正是一條向下移動的路線。祂本有神的形象,卻不與神同等,反倒虛己,取了奴僕的形象,道成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為世人原故,羞辱地被釘在十字架上,與猶太人期待君王式來臨的彌賽亞南轅北轍。若要跟隨基督,我們便要踏著向下的步伐,捨己、背十架、踏著一條不為世人明白的十架路。
可惜的是看完此書真正反省的人卻不多,若有反省,落實成為一個向下的人少而又少。為何實踐的人少?因為撒旦是世界的王,我們活在世,深被世界的文化所帶動和影響,順流是容易的,是正常的,是人們喜歡的,亦是大部份人都會選擇的,逆流是不正常,不合理,是另類的,對人來說是艱辛的。對於這個議題,教會應好好反思,就盧雲所提出的重新思考,我們走在一條什麼的道路上?是順流還是逆流而上,是窄路,還是向著寛敞的大道而行?盧雲所講的,「有功效」、「引人注目」、「有權勢」,是與福音背道而馳的道路,卻偏偏成為了部份的香港教會文化。
曾經聽過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這樣叮囑他的下一輩牧者,不要花太多資源在老人院事工上,因為這樣只會增加堂會的工作量,而且要肩負更多安息禮拜。從經濟學角度看,這位老前輩所言甚是,長者工作都是蝕本生意,花費的人力物力多,回報少,而且長者動員力有限,與其花時間在生產力不大的上一代,不如屯重資源在青年、職青上,使到堂會更有活力和更多事奉動員力。當然我們都不會用經濟學的論述,而是將這些話用屬靈的話包裝得體,可以說成:「神的家需要動員力,我們要帶領更多下一代信主」;「青年時期信主是一個黃金期,我們渴慕見到更多青年人歸主!」。結果是一樣,但動機卻大不同,我們都擅長用這些屬靈用語。
感恩這位後輩帶有點反叛性格,沒有言聽計從,反倒透過定期老人院探訪,帶了很多長者信主。她們幾乎每個月都有安息禮拜,那又如何?這正是接觸長者家人的好機會。過往我認識一位傳道同工,他表達自己對殯葬的服侍特別有負擔,因為可以藉此關心離世者的家人,這是與哀傷的人同行的機會。
Comments